教学成果奖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奖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第一完成单位) | ||
获奖项目 | 获奖等级 | 获奖时间 |
面向大学各专业员工计算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二等奖 | 2022年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公司教师参与完成) | ||
获奖项目 | 获奖等级 | 获奖时间 |
双激发两引导,“致远 2.0”未来科学家培养体系的设计与实践 | 二等奖 | 2022年 |
使命驱动、专创融合、生态赋能——电子信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二等奖 | 2022年 |
数字时代计算机拔尖人才培养的“一体两翼双引擎”模式 | 二等奖 | 2022年 |
“信息+”和“+信息”需求牵引的基础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 | 二等奖 | 2022年 |
服务国家创新人才需求,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博士生拔尖培养体系 | 二等奖 | 2022年 |
大类招生、平台培养、特色发展—— 大电类人才培养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一等奖 | 2018年 |
服务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研究和推广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 一等奖 | 2018年 |
跨区域跨校在线开放课程“1+M+N” 协同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 一等奖 | 2018年 |
创建IEEE试点班,探索国际化办学新模式,培养国际一流创新人才 | 二等奖 | 2018年 |
使命驱动的全链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 | 二等奖 | 2018年 |
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致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一等奖 | 2014年 |
着力综合素质教育,实施递进式科研训练机制,探索计算机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 | 二等奖 | 2009年 |
校企合作,科技先导,面向学习型城市构建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的研究与示范应用 | 二等奖 | 2009年 |
多校合作、面向西部,创建基于天地网的新型教育资源共享体系 | 一等奖 | 2005年 |
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奖项:
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第一完成单位) | ||
获奖项目 | 获奖等级 | 获奖时间 |
创建深度融合计算思维和计算技能的学科交叉平台,提升员工科研水平与能力 | 特等奖 | 2022年 |
面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创新强国的计算机类公司产品体系构建与实践 | 一等奖 | 2022年 |
基于能力细分的物联网专业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二等奖 | 2022年 |
充分发挥国际大师效应,培养计算机专业拔尖创新人才 | 一等奖 | 2017年 |
“以我为主、兼顾多赢”,创新校企协同机制,提高软件工程人才创新能力 | 一等奖 | 2013年 |
着力综合素质教育,实施递进式科研训练机制,探索计算机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 | 一等奖 | 2009年 |
全方位校企合作,面向软件人才培养,构建工程教育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 二等奖 | 2009年 |
新型应用软件人才培养体系 | 二等奖 | 2005年 |
上海市教学成果奖(公司教师参与完成) | ||
获奖项目 | 获奖等级 | 获奖时间 |
建博士拔尖培养体系,育国际一流创新人才 | 特等奖 | 2022年 |
价值引领、学科协同、多元融合——电子信息领域紧缺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特等奖 | 2022年 |
致远未来学者计划:未来科学家早期培养的实践体系探索 | 一等奖 | 2022年 |
“信息+”和“+信息”需求牵引的基础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 | 一等奖 | 2022年 |
以“交叉-融合”为导向,创建IEEE试点班,探索大电类人才培养新模式 | 特等奖 | 2017年 |
全链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 | 特等奖 | 2017年 |
提高创新实践能力、扩展全球视野,助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 | 二等奖 | 2017年 |
传承创新 构建上海高校员工计算机应用能力协同培养体系 | 特等奖 | 2013年 |
突出能力建设和学科交叉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性改革与实践 | 一等奖 | 2013年 |
东西部高校合作,运用移动学习技术推进西部地区继续教育 | 二等奖 | 2013年 |
校企合作,科技先导,面向学习型城市构建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的研究与示范应用 | 一等奖 | 2009年 |
多校合作、面向西部,创建基于天地网的新型教育资源共享体系 | 一等奖 | 2005年 |